端午佳節(jié)來臨,花色多樣、口味豐富的粽子,讓我們的味蕾得到了享受。粽子主要是以糯米作為制作原料,作為一種常見的主食,糯米的營養(yǎng)成分和大米并無太大差異,主要成分都是淀粉,只是口感有所不同。而口感的差異主要是因為淀粉類型的不同。淀粉從結(jié)構(gòu)上來說主要分為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兩種。主食中的直鏈淀粉偏多,口感就偏硬,而糯米中的支鏈淀粉占到80%以上,就比其他種類的米更黏一些。
健康專家指出,黏乎乎的糯米其實是更好消化的,因為糯米中的支鏈淀粉更容易糊化,人體消化系統(tǒng)在分解這種淀粉時,其水解消化的效率也高,吸收速度較快。”不過,“糯米不好消化”的說法也并非錯誤。從我們的生活經(jīng)驗中就可以察覺出,剛蒸好的粽子吃起來軟軟糯糯,而冷卻之后就變得很有嚼勁,這是由于淀粉老化回生,粽子的口感韌性增強,這時往往就不易消化,特別是經(jīng)過打捶等方式的冷加工糯米食品,質(zhì)地緊密,消化酶難以分解,多吃很容易導致胃脹等情況。中醫(yī)認為,糯米性溫味甘,能溫暖脾胃、補益中氣,剛出鍋的糯米飯、糯米粥等都是健脾養(yǎng)胃的食物。
但值得提醒的是,即便如此,糯米也不能多吃!因為還要考慮到另一個問題,就是升糖指數(shù)。專家提醒,糯米本身就屬于高升糖指數(shù)食品,高于普通大米,蒸煮后還會更高,所以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,糯米是比大米更不建議食用的多糖食物。對于普通人來說,想吃粽子、湯圓等由糯米制成的、口感軟糯的食物,最好趁熱吃,且不要加太多的糖、鹽、油等,對胃還是友好的。
做過胃腸道手術(shù)的患者,胃腸動力排空較慢,不宜吃粽子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群,自身存在胃腸排空動力障礙,食用黏性食物會加重胃腸負擔。吃粽子時盡量充分加熱,吃完后不能立刻喝冷水,避免因糯米遇冷易凝結(jié),而導致消化不良和腹脹。
用糯米做的粽子,確實是一種高GI(升糖指數(shù))食物,但任何食物產(chǎn)生作用都不能忽視“食用量”。加入了蜜棗、豆沙等食材的甜粽含糖量高,有些居民有蘸取白糖吃粽子的習慣,這會對患者血糖波動造成影響。其實,無論是否加入糖分,粽子都是高血糖指數(shù)食物,所以,糖尿病患者一定不可多吃,吃粽子前可以先吃些蔬菜,有助于延緩血糖上升。對于糖尿病人群,單日食用量不建議超過50克,盡量選擇“五谷雜糧粽”,分次食用,同餐要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量。
由于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,這類粽子熱量高,患心血管疾病,比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冠心病等人群不宜食用。有膽囊疾病和高血脂等人群不適合食用含有蛋黃和肥肉的粽子。
粽子黏性大,老人和兒童若不小心稍微多吃了一些,就極易造成消化不良,所以老人和兒童應盡量選擇吃小粽子,并且用勺子分成小塊,細嚼慢咽。尤其是甜粽,兒童可能會貪吃,需要嚴格控制攝入量。另外,既往曾有過多次因吃粽子引起意外窒息的報道。老人和年齡較小的兒童吞咽功能弱,吃粽子這種黏食時要格外警惕,此外在吃之前,還要先去掉棗核。吃了粽子,一部分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會感覺胃里脹滿,或者感覺太膩、食欲不振。因此,在吃完粽子一小時后,愛喝茶的朋友可以喝點綠茶、紅茶或普洱茶,也有解膩助消化的輔助作用。倘若吃完粽子后,不適感無法緩解,且腹脹腹痛逐漸加重,出現(xiàn)嘔吐或腹瀉、反酸燒心癥狀嚴重,需及時就醫(yī)。
部分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
如有問題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