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尖上的普外
--十一病區(qū),我們的家
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歷史悠久,漢代以后,華夏大部分地區(qū),大都實行早午晚三餐制,利于生活也利于生產(chǎn)。盡管一日三餐,幾乎成為人類共同的飲食制度,同樣的飯食在中國,卻變幻出不同的生活節(jié)奏,塑造出各異的人生感受。
現(xiàn)代城市里,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簡單快捷。各行各業(yè)也各有不同。工作在泰州市第四人民醫(yī)院外科十一病區(qū)的醫(yī)務人員似乎最懂得這一點。6點30 分,尚未喧囂的城市迎來一個普通的早晨。面粉展開一個圓形,薄勻不破,瘦肉保證營養(yǎng),“咕咚”兩下,一個普通而充實的包子就被下肚了?;煦缙び驼ǘ桑瘘S酥脆,炸成的面團里面包著各色陷料,甜香兼?zhèn)?,享受它只需?0秒。而第38秒的 時候,病歷與病歷車開始發(fā)出“咔嚓、咔嚓”的聲音、圓珠筆被按動的“咯吱、咯吱”,與此同時,翻頁的“嘩嘩”作響與落筆“沙沙”的速度,掩蓋了掛在墻上“嘀嗒”的鐘表。各小組的醫(yī)生便開始了一日的忙碌工作。
長江流域,各大城市,都有堿水面的地盤。當然不是所有人的早餐都以快取勝。在病房,早餐享受的就是過程,早晨7點15分, 夏季的病房,傳來筷子、面條與舌尖的交響曲。泰州的面味道來自于魚湯,細面是淮式面的精髓,裝碗不脫水不潑湯,一碗這樣的面,鮮而不膩。而在普外科,患者翹首盼來的這一“奢華”的早餐,無疑是他們本身體質(zhì)和醫(yī)護人員精心呵護的結晶。每天的這個時候,或許更早些,燕俊梅護士長已經(jīng)穿梭在病房,和許多同齡女性一樣,她是一對老人的孩子,一個男人的妻子,一個孩子的母親,她的早餐可能比這個清晨更早些。此刻耳邊護理車與地面發(fā)出的“隆隆”聲與護士“奶奶(嗲嗲、阿姨、大伯......)您早”的問候聲都已經(jīng)開始了,床單被護士快速的拉整、鋪平,床單元被麻利地梳理整潔,護士們的腳步比她們胸前掛表的時間走的都快。所有的聲音極速、寂靜而從容。
時間是食物的摯友,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。為了這一刻,我們雖然已經(jīng)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方式,比如“剖腹探查”、比 如“灌注引流”,比如“腹腔鏡”,比如“外剝內(nèi)扎”,過程儼然而優(yōu)速;然而只有手術還不能滿足健康的需求,在治療之余,我們搭配了嚴密心電監(jiān)護、靜脈輸液、肌肉注射、安全氧療等專業(yè)護理技術,以及晨晚間護理、健康宣教和飲食活動指導等人文護理關懷。以保證患者的三餐能夠品位到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。醫(yī)護人員日常忙碌有序的工作,不但影響著外科肝膽脾胰腸痔疝疾患者的日常飲食,并且蘊藏著患者對于滋味的祈求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。這是魚湯面的味道,也是醫(yī)技的味道,護理的味道,更是時間的味道,人情的味道。這些味道,已經(jīng)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患者的健康融為一體。
似火的驕陽和快速的腳步共同迎來了一天的午間時光,外科的醫(yī)護人員在患者的“呼?!甭暫汀癗床普通呼叫”的鈴聲中開始了噴香的午餐,簡單樸素快捷的外賣構成了他們午餐的主體,對于剛剛下手術臺的醫(yī)生和不停配藥、更換液體、測匯生命體征的護士,繁雜的病情、極速的處理,大口的吞咽是奢侈的滿足,這樣便開始了外科日常工作的又一輪高潮。在華夏大地,對于大多數(shù)人的午餐就是午餐,而在這里,剛下手術臺的主任、醫(yī)生們的這頓午餐也可能被延遲到19點、22點、或者凌晨3點......
和全世界一樣,漢字也用“甜”來表達喜悅和幸福的感覺。這是因為人類的舌尖能夠最先感受到的味道,就是甜。凌晨4點,隨著一杯甘甜可口的溫開水的下咽,護士的腳步又開始重復在千里的病房和走廊......
人們行走一生的腳步,起點,終點,歸根到底,都是家所在的地方,往往伴隨著腳步的是“健康”二字。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,樸素,但有力量。這是巨變的中國,人、食物和健康,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。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,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多么不由自主,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,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,認清明天的去向,不忘昨日的來處。對于美食,每個中國人都有著獨特的感悟,破繭成蝶,花開花謝,草木枯榮,都是美食的腳步。而在四季變換中,中國人不懈地尋找它們的秘密。而保守這些美食之密的,就是健康;成就健康之密的,除了每個人自身,應該就是每一位醫(yī)護工作者。
不僅在外科十一病區(qū),更在四院、在華夏大地所有的診療之地,救死扶傷、精益求精等本職工作和健康、求生的信念混合在一起,才下舌尖,又上心間,繁雜、極速、溫暖、幸福,鮮明的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,哪一種是情懷,哪一處是病房,哪一個是家。
十一病區(qū) 蘇志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