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醫(yī)教科傳出喜訊:我院影像科MRI繆錦林碩士一篇論文“Expression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21-activated kinase 6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”,發(fā)表在《The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》即《外科研究雜志》,影響因子(IF)2.121,這是我院科研歷史上首篇第一作者SCI論文。
在醫(yī)院,大家一提到“博士”,都知道此人在影像科,在磁共振室,他個子不高、其貌不揚,甚至好多人叫不出他的真名實姓,但是,因其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博學,大家都習慣直接稱呼他“博士”。
繆錦林碩士是我院2011年引進的人才,與洪春扣副主任醫(yī)師一起共同承擔起我院MRI繁重的工作,經常加班加點、默默耕耘。他倆一個具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,一個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,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;他們以樸實的工作作風,精湛的業(yè)務能力,嚴謹?shù)膸Ы趟?,以及出色的工作業(yè)績,贏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交口稱贊。
去年,“博士”與他的師兄,共同合作發(fā)表的論文“Changes of brain matter structure in Parkinson's disease patients with dementia”(“帕金森病癡呆患者大腦物質結構的變化”),有幸被《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》即《中國神經再生研究(英文版)》收錄,刊登在2013,5(14): 1276-1285,并且因其資料翔實、論證有據(jù)的高質量,被該刊專家評審委員會評為優(yōu)秀論文一等獎,這也是我院影像科歷史上首篇SCI論文。
SCI是美國《科學引文索引》(Science Citation Index)的簡稱,一般來說,科技期刊收錄其中是科技水平和科研實力的證明,而期刊的影響因子(IF)也直接反映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權威性。
第一作者SCI論文的發(fā)表,標志著我院科技力量、科研水平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。
【鐘墻】